第2340章 海里的东西-《大国实业》
第(3/3)页
李文军:“海洋环境参数是军事行动的隐形参谋。掌握好这些数据可提升潜艇隐蔽性、声呐探测效率和武器部署精度,同时为反制敌方行动提供关键依据。所以敌人才不遗余力的持续监测我们的领海环境参数,来争夺水下战场的优势。”
“比如,强洋流可帮助潜艇快速移动或抵消自身噪音,降低被声呐探测的概率,也会影响水雷、鱼雷等武器的漂移轨迹,影响命中率。还可以推测敌方潜艇活动规律。”
“二战的时候,德意志的潜艇要穿越直布罗陀海峡进出地中海,但盟军在海峡里部署了雷达和声呐监测。地中海因蒸发量大盐度高,海水密度高于大西洋,会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底部流入大西洋,作为补偿流大西洋低盐、低密度的表层海水则流入地中海。德军潜艇利用这一规律,出航时关闭发动机潜入深层顺流进入大西洋,返航时升至浅层顺流返回地中海,到达与洋流同步,潜艇无需主动推进,完美避开了当时技术条件下的声纳监测。后来盟军改进了声纳和反潜技术才破解这个战术。”
“然后是水温。海水的温度是分层的,你知道吗?水温分层会导致声呐信号折射或反射,形成‘声影区’。潜艇可利用温跃层躲避敌方声呐探测。相反的,反潜则需结合水温数据优化声呐部署。水温变化还会影响鱼雷的推进效率和制导精度。某些大型海洋生物比如鲸鱼的活动也与水温有关。它们的出现会干扰反潜声呐信号。”
“另外盐度和密度决定海水浮力,潜艇是通过调整压载水舱里的水来实现沉浮,掌握精确数据才能提升操控稳定性。同样水雷也需要根据盐度和密度设定触发深度。海水密度变化会导致鱼雷误触发或失效。盐度还会影响海水导电性,可能干扰甚低频通信或电磁探测设备。”
“还有,海水的声速、衰减、混响等声场特性直接影响声呐探测距离和精度。作为攻方,可以调节潜艇航行深度,利用不同声速层降低自身噪音辐射,或模仿环境噪音规避声纳的探测。分析敌方声呐信号特征,可开发***或诱饵,破坏其探测和制导能力。作为守方,则要根据声场特性,调节声纳的精度,提高抗干扰能力。”
陶光明说:“可是他们已经时不时开军舰到我们领海里还挑衅了。干嘛还要偷偷摸摸做这些。”
李文军:“有没有一种可能,就是他们的军舰不敢靠太近,但是又想对我们的海洋环境参数和海底地形进行摸底,所以只能用军舰作掩护,吸引我们的注意力,然后声东击西呢。只有摸清了我们海底地形,他们的潜艇才敢肆无忌惮的进来。不然就会撞礁石,甚至掉到深沟里。我布置那么多无人潜水设备下去,除了反侦察,也是为了尽快获得这些数据。”
“上次在车厘子国沿海的胜利,就是我们抢先完成海底地形测量和环境参数,然后运用于实战的成果。我们用最小的代价,取得了最大的胜利。你竟然还再问我搞这些的意义。”
第(3/3)页